近年来,南宁市噪声污染问题引发广泛关注,尤其在建筑工地、交通干线及商业活动密集区,夜间施工、交通鸣笛、广场舞喧哗等噪声源成为市民投诉焦点。为回应民生诉求,南宁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部门以政策完善、执法强化、技术赋能为抓手,推动噪声治理向精细化、长效化迈进,部分重点区域治理成效初显。
政策法规体系完善
南宁市于2021年修订《南宁市城市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将中心城区及武鸣、空港等区域纳入管理,划分四类声环境功能区并明确昼夜噪声限值。其中,居住文教区执行最严格的1类标准(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交通干线两侧执行4a类标准(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该区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动态调整,确保政策与城市发展同步。
2024年出台的《南宁市人民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首次明确城管、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在商业促销、广场舞、工业噪声等领域的监管责任,破解了以往“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的困局。例如,建筑工地夜间施工由生态环境部门监管,商铺高音喇叭扰民则归公安部门查处,职责划分的细化使投诉处理效率提升40%。
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针对建筑工地“屡罚不改”现象,环保部门建立“红黄牌”预警机制。2024年对19家违规企业立案处罚,其中7家市民重复投诉的工地被公开曝光,最高罚款金额提升至10万元。同时推行施工许可与降噪承诺挂钩制度,要求施工单位配备噪声在线监测设备,数据实时接入市级监管平台,此举使2024年施工噪声投诉量同比下降28%。
交通噪声治理方面,南宁市在厢竹大道、青竹立交等12个噪声敏感路段铺设降噪沥青,设置声屏障3.2公里。2025年启动的“宁静走廊”工程,计划在30个重点区域安装微型气象站与噪声监测联动装置,当监测值超标时自动触发交通信号调控,通过分流车辆降低噪声强度。试点数据显示,该技术使夜间交通噪声峰值降低6-8分贝。
智慧监测能力提升
全市已建成7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站,覆盖五象湖社区、良凤江森林公园等典型区域。2025年投入使用的噪声地图系统,整合了5500个物联感知设备数据,可实时生成三维可视化噪声热力图。在朝阳商圈测试中,该系统精准识别出金湖广场东南角为噪声超标核心区,指导城管部门调整商业活动审批方案,将促销时段音响分贝限值从70调整至60。
生态环境部门创新推出“噪声溯源算法”,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区分混合噪声源。2024年处理的荣和摩客小区投诉案件中,该技术成功辨别出工地泵车作业声占比68%、周边餐饮排风机噪声占比22%,为精准执法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该算法识别准确率达92%,计划2026年前实现全市覆盖。
社会共治格局形成
“12345+环保举报”双通道投诉平台2024年受理噪声类诉求1.2万件,办结率98.5%。创新设立的“夜间应急响应专班”,配备30支快速处置队伍,承诺城区范围30分钟抵达现场。2025年高考期间,该机制成功处置考点周边突发噪声事件17起,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22分钟。
全市培育“宁静小区”示范点45个,推广双层隔音窗、绿化降噪带等工程措施。凤岭春天小区通过加装中空玻璃、设置车辆缓速带,使夜间室内噪声值从45分贝降至38分贝。住建部门将降噪设计纳入新建楼盘验收标准,要求开发商在销售时公示声环境检测报告,从源头减少居住区噪声纠纷。
插件下载说明
未提供下载提取码的插件,都是站长辛苦开发!需要的请联系本站客服或者站长!
织梦二次开发QQ群
本站客服QQ号:862782808(点击左边QQ号交流),群号(383578617) 如果您有任何织梦问题,请把问题发到群里,阁主将为您写解决教程!
转载请注明: 织梦模板 » 南宁噪声污染如何解决市民反映强烈的区域治理进展